你看,这些好青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鲁迅
在音画梦想的流动儿童艺术课堂里,我们就总常看见这样的点点萤火
有温度的杯子
去年十二月音画梦想在上海青浦区民办联合小学做期末“艺术+”授课成果展示活动,邀请了孩子们的家长来看孩子们的作品和表演。为了让活动影响力能够通过孩子们的家长传播给更多在上海的流动人口家庭,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的家长准备了一份简单的纪念品,包括一本音画梦想艺术课程的介绍册、孩子们与志愿者的照片和一个小小的保温杯,放在每个家长的座位上。一个先入场的家长趁别人不注意,把旁边座位上的纪念品杯子也拿了,可能是怕志愿者和校方的人看到,还特意找到她的女儿嘱咐孩子藏进书包里。活动结束的时候,那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找到自己熟悉的志愿者姐姐说“老师,我有事情和你说”,然后略带愧疚地拿出那个杯子“对不起,老师,我妈妈多拿了一个。”
这个志愿者姐姐就是上海政法学院的李桑,一个“骨灰级”音画梦想志愿者,李桑在活动感言里写道:作为志愿者,我们能给孩子最多的是陪伴,而最难的也是陪伴,只要看到一个孩子的一点点变化,我都为自己能够陪在他们身边而自豪!
“小尾巴”情人
“我在潘家浜小学做了两学期的志愿者了,我想一直做下去!”看上去柔柔弱弱的上海“小公主”朱琪雯总是能让人惊讶于她的韧性,她曾一个人在三天之内动员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十几个同学临时来帮忙音画的授课,也曾在接近零度的大风天搬着一大箱东西去看孩子们,备课、写总结到深夜也是常事。朱琪雯负责的是松江区潘家浜小学,这个学校地处上海郊区的一片农田和拆迁农民房之间,学校硬件也很简陋。而朱琪雯在这里已经坚持两个学期志愿授课了。
朱琪雯说:“第一次上课我紧张地都想打退堂鼓了,不过那节课下课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表白’我啦,我真的觉得比被男朋友表白还开心!他给了我信心,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这个小男孩还找朱琪雯要了联系方式,在网上给她分享搞笑视频、探讨游戏和动画片,朱琪雯也会在备课时向他打听班级同学的情况,上课前他也总是早早跑出来等着朱姐姐,像小尾巴一样跟着朱姐姐搬材料、找东西,甚至会像小情人一样夸朱姐姐的衣服好看、挖苦朱姐姐做的泥人丑丑的。“班主任告诉我,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这学期突然上来了。我也蜕变成了如今课堂上自信满满的音画梦想大使。音画和孩子们,带给我一段珍贵的青春时光和时光背后的故事。”
“白骨精”老师的礼物
“白骨精”是2016秋季学期新加入音画梦想的志愿者,华师大教育学的研一女生白淑佳,也是音画梦想的杰出志愿者。因为这学期的课程主线是西游记故事,所以孩子们亲切地给这个志愿者姐姐起了“白骨精”这个昵称。
白淑佳任教的彭浦小学班上有个胖胖的小男孩,上到第三次课的时候,白淑佳发现这个孩子因为动手能力比较差又比较爱吵闹,总是被其他孩子边缘化。而这次课的内容,需要两人一组完成,可根本没有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一组,白淑佳提议说自己来和他一组。在“白骨精”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孩子也完成了第一幅自己的作品。下课的时候,小男孩问白淑佳:“白骨精老师,我可以把我们一起画的这幅画带回家吗?”白淑佳回答好的时候,这个小男孩愣了好久突然非常认真地亲吻了一下这幅画!
“在那个瞬间,我的心扎扎实实地被触动到了!” 白淑佳说,“我爱教育,可我也和其他志愿者一样有时候会被孩子们闹腾到头疼。但是从那个吻开始,我才明白了每个‘熊孩子’都是天使,都渴望被关注被爱。这是我喜欢和坚持做音画梦想志愿者的原动力!”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音画梦想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当中,有的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有的人才刚刚从家门中走出踏入大学校园。他们所做的,如果从改变流动儿童现有社会发展阶段、户口、社会阶层、家庭经济水平……这个角度看,毫无意义;但是他们所做的这一切:给孩子最温暖的陪伴、帮孩子培养学习思考的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改变孩子们的一生。
我们做的事情毫无意义
我们做的事情重于泰山
如果这正是你想看到的改变和未来,是的,这群青年,正在创造。
上一章: 爱能传递,如同原子裂变一样,辐射开来
下一章: “工具人”觉醒